汉服特色服装(汉服及汉服文化)

hanfuguo11小时前古风兰韵1

本文目录一览:

汉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汉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为汉装、华服。

1、汉服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体现女孩独特的美感和气质,清淡素雅而又柔软明媚,各个朝代的服饰虽然有所不同,各有特色,但穿着都很好看,各成风格。

2、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晋制、唐制、宋制以及明制,不同时期穿的汉服也各有特点,它们的服饰风格和对应的妆面造型都是有区别的。

3、了解自己的身材数据。身高体重三围裙长通袖脖围,这是最基本的。因为一般汉服多为定制,而且量身定做的会比较合身,所以这些数据要掌握。

长衫还是短衫:看身高,高选长衫,矮选短衫。

齐腰还是齐胸:个子高、肩宽选齐腰,个子矮、肩窄选齐胸。

对襟还是交领:胸大建议选对襟,不建议尝试交领。

交领还是立领:脖子长选交领,脖子短选立领。

坦领:适合脖子短、肩宽,不适合腰粗。

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有哪些?

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有袄裙,齐胸襦裙,褙子曲裾对襟襦裙等,曲裾是属于那种深衣的一种,有长曲裾,短曲裾小曲裾之分,褙子开始于唐,盛行却在宋元,不过在明代的时候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基本上是都是这一类的服饰,但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它的形式变化多,因此可以多种形式搭配。适合身材中等的人穿着,褙子,开始于唐,盛行却在宋元,不过在明代的时候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基本上是都是这一类的服饰。

襦裙,襦裙又分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等等,它是由短上衣和长裙组成,也就是上襦下裙的套装,而襦,就是短上衣,不过一般长都不是过膝的。

表演古筝的话建议可以采用交领襦裙,这样好一些,曲裾是属于那种深衣的一种,有长曲裾,短曲裾,小曲裾之分,适合身材中等的人穿着,

袄裙: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齐胸襦裙: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齐胸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民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那么您知道“龙的传人”出于何处吗?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 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凤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 凤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 凤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古代汉服有什么特点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古代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汉服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古代汉服的特点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 自然 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 文化 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严格来讲也不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汉服是世界上 历史 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 礼仪 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 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古代汉服的服饰影响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

鲜卑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 初二 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 国学 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平安末期武家势力壮大,效仿公家装束制作礼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还有直垂、肩衣、裃。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明経道、纪伝道对儒家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职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服制。光格天皇、孝皇甚至复原了冕服用于登基大典。

考证复原十二单的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承认:“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

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书》出版。日本江户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礼所影响的武家小笠原流礼法以及伊势流礼法,这是现代日本礼仪和现代和服的基础。清人亦认为日本衣裳同于汉制。1938~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

朝鲜

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如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1857.8.20—1935.7.4)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古代汉服的主要形制

现代汉服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古代的朝服、官服、平民服、奴隶服不提倡),有了现代汉服自己的特色。

(一)中衣

主要特点:百搭,搭配常服或礼服

细分: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二)常服

主要特点:窄袖

场合:非特定重大 节日 或小节日如( 端午 节、 中秋 节)穿,平常穿的服饰

(三)礼服

主要特点:

(1)(隆重)三重衣广袖礼服:广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广袖上衣、单片裙

(2)(简洁) 琵琶 袖袄裙礼服:琵琶袖+马面裙

礼服主要有以下5种:

1、三重衣礼服:广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广袖上衣、单片裙

2、袄裙:琵琶袖+马面裙

3、结婚礼服(汉服婚礼):主要特色红色(汉制:红黑搭配,唐制:红男绿女,明制:红色)

4、祭祀礼服(玄端)

5、丧服(纯黑或纯白色)

(四)裋褐

主要特点:运动、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裤

(五)宗教服饰

主要有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等。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饰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饰,衣色一般淡色单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汉所穿

【按款式分】

(一)襦裙

特点:裙衣分体,可搭系带,

1、高腰襦裙 基本特点:高腰

2、交领襦裙基本特点:上衣交领

3、对襟襦裙基本特点:上衣对襟

4、齐胸襦裙基本特点:上衣齐胸

5、袄制襦裙(袄裙) 基本特点:上衣交领、琵琶袖6、中腰襦裙基本特点: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点: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点:裙衣一体,可搭腰带、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缀深衣

4、圆领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鞋簪配饰

(四)内衣

中衣、中裙、中裤

汉服的款式及分类都有什么呢?汉服有哪些种类呢?

汉服的款式及分类都有什么呢?汉服有哪些种类呢?汉服种类繁多,演变过程相对复杂。 过去,人们把汉服称为汉朝衣服,现在叫汉服。 汉服有哪些款式和分类?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汉服有哪些款式和分类?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繁杂,有礼服、普通衣服、特装之分,但仔细分析后,按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上与下”相连的“神一”体系。 上下衣中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因上下相连,故“身深”,谓之神义。 包括直袍、曲袍、袈裟、直袍、袈裟、长袍等,这些都属于长衣的范畴。

  第二种包括面服、玄端等,是君臣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礼服。 顾名思义,它分为上身衣服和下身衣服。 华夏服饰自古崇尚上装和下装,并规定“衣服的颜色正确,衣服之间的颜色”,即上装颜色正确纯正, 底部的颜色是交错的。 此法如“天玄地黄”,因天为轻气上升,故用纯色,大地为重浊气下降,故用中间色。

  第三种是“儒裙”制,主要包括齐胸裙、及腰裙、双排扣裙。 穿着普通的衣服。 儒裙也是服装上下划分的最大体现。  “三边梳头,两面着装”已成为对传统女性服饰特点的描述。

  怎么晾干汉服

  我们在管理汉服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我们把汉服洗好后,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处理,然后晾晒的时候就不用在太阳下长时间晒了,因为这是 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损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汉服晾干后再收起来,或者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 这是我们遇到管理问题的第四点。 汉服干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收起来了。

  如何手洗汉服

  1、将适量洗衣粉倒入清水中,将汉服浸泡在水中约15分钟。

  注意:衣服脏了可以泡一会儿

  2、衣服浸湿后,用手在污渍处多揉几下,看是否有部分污渍被去除。 请勿对顽固污渍使用蛮力(尤其是丝绸)。 在顽固的污渍上取少许洗衣粉,揉几下。 如果污渍还是不干净,重复两三遍,基本上就可以洗掉了。

  3、冲洗,这一步很简单,用清水冲洗泡沫即可。

古代有哪十二种汉服名称

汉服的分类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的传统服装发展来的,历史悠久,精美华丽,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汉服款式主要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

襦裙:作为女子服装,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圆领袍衫: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

褙子: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朱子深衣: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玄端: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相关文章

汉服特色服装(汉服 特色)

汉服特色服装(汉服 特色)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汉服有什么特点 2、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3、汉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4、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有哪些? 古代汉服有什么特点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