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服运动(民国汉服运动)

hanfuguo3天前古风兰韵1

本文目录一览:

汉服运动的历史背景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华夏衣冠、汉家衣裳等,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发易服而消亡,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华夏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民族进过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

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不过,中国大陆出现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爱好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扩展资料

运动内涵: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文化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与9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汉服倡导者认为穿着汉族传统服装乃宪法赋予的权利,不应被某些势力企图冠以政治名号而加以破坏。

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中第一个着汉服上街的是谁?2.当代汉服运动兴起于哪一年

中国汉服复兴的起源历程

西历1664年,满清入关,下令所有汉族人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屠杀了数千万汉族人,汉服中断。西历1991年,年仅十六岁的一位雪白龙纹直裾汉家少年在秦岭翠华山汉服祭天,汉服复兴,汉社创立,汉民族文明复兴从此开始。经过中国汉社二十七年来的努力,汉服复兴运动如涓涓之水汇成汪洋大海,生根壮大涌荡蓬勃兴起於世界各地,成为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主体意志与世界潮流。

剃发易服万千血,八千中华魂魄飞,五岳四海天朝浪, 化作王子英雄泪。 廿载孤苦拯皇汉, 许身复国无边爱。救母闯尽万千劫,声声只唤汉家回。他亲手缔造了中国汉服复兴时代与汉民族文化复兴的崭新世界历史潮流,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民族意志与传承。他就是当今汉服运动领袖与先驱者,现代汉服复兴之父与汉民族文明复兴灵魂人物,汉民族同胞们都亲切的叫他皇帝哥哥,汉服王子陈朕冰。

陈朕冰是当代中国汉服开创发起先驱者与汉服复兴第一人.在西历1991年春分秦岭翠华山祭祀第一次提出了汉服复兴与汉文化复兴.在廿七年後的今天,汉服一词已经传遍全世界,深入每个汉族同胞的心.

一个普通乡村的孩子,没有相机没有钱,历年的照片资料历经多年的漂泊流离损毁佚失的也太多.但历史依稀斑斑的剪影依然记得.正是那个十六岁的少年,掀开了中国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

西历1989年,当陈朕冰还在珠峰初中上学时,那年十四岁。全班同学都在讨论长大的理想是什麼,老师要交作业的。陈朕冰那时正痴迷於美丽的汉服,还自己拿著布料在中午课间时试著裁剪,他非常自己想做一套神仙姐姐的衣服。於是同学们围观,於是喊陈朕冰以後长大要当裁缝,全班哗然,此事还喧闹了好久。其实,陈朕冰从小学开始的理想,一直是当兵,做一个文武双全的元帅。从小爱穿军装,从小习文练武。後来,他是中国汉族集团的总裁。他是当代最年少的第一个汉服裁缝与汉服复兴第一人.小时,陈朕冰还跟著隔壁姐姐研究学习刺绣,也学习缝补衣物,学会了脚踏缝纫机。这第一件汉服是看什麼做的呢?有源自明代的家族传承旧衣裳,有宗谱中堂年画仕女图,还有民间故事连环插画,还有婺剧中英武忠义的大宋风貌与文明火种。直到十五岁时,终於给自己手工做了第一件白色龙纹直裾,在翠华山祭祀开启了中国汉服复兴的崭新纪元。

中国汉服复兴的几个阶段

西历1991年-2001年,孕育期

最早期汉服复兴汉文化复兴思想理论架构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初步实践,西历1991年辛未春分秦岭翠华山第一次汉服祭祀,西历1992年小雪11月23日中国汉社创立,至1999年中华复兴三大宣言。汉本位汉民族主义理论创立形成期。

西历2001年-2011年,诞生期

网路与数码相机现代传媒手段大力推动古老汉服汉文化的全面复兴,西历2005年汉网与大汉民族论坛正式创立。西历2005年7月第一家汉服汉文化企业与品牌上海汉社南京汉社创立,汉服商家,汉服社团,大量涌现,西历2010年北京汉社与汉族天朝北京公司创立.西历2011年1月,中华文明复兴工程,中国汉族集团,世界汉服协会各部组织架构体系相继成立。

西历2011年至今,成长期

全社会越来越关注汉服汉文化的复兴,各地汉服社团协会活动普遍受到认可,全球日渐形成以世界汉民族组织世界汉文化协会世界汉服协会为主导的汉服社团协会体系与汉民族文化产业日渐兴起,中国汉服汉文化复兴渐渐步入产业化。

图记:

西历1991年时期,陈朕冰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六岁乡村少年,早期条件所限,留存的照片与资料极少,汉服也极为简陋,请勿以今日标准衡量,请勿苛求。没有前人昔日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与廿八年来的栉风沐雨呕心沥血,没有七千九百年来的民族家族薪火相传卧薪尝胆的艰苦开荒,就没有今天汉服复兴的锦绣繁华百花齐放春满园!

汉服运动时间线

汉服运动的肇端应该从2002年新浪舰船军事论坛开始。

按照时间线索来划分,服饰史可以分为“古装”和“时装”;而民族服饰可以分为“古代民族服饰”和“现代民族服饰”。同理可知,汉服可大致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发展阶段。所谓的“现代”的汉服,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限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目前最急迫的是建立现代汉服体系,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建立过程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最大的问题是基础理论缺失。笔者作为一名搬砖人,从基础的基础入手,来探讨现代汉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理论根基问题,上穷碧落下黄泉,情愿做好挖坑打地基的粗笨工作,抛砖引玉,以期后来者。

“汉服复兴”有何意义?穿它上街,算不算文化内涵的体现?

近年来关于"汉服复兴"的话题总是争论不休,有人呵斥这是哗众取宠,到底难等大雅之堂,有人辩解这是中华传统服饰,理应发扬光大。那么"汉服复兴"到底有什么意义?穿汉服上街。到底算不算文化内涵的体现呢?

什么叫汉服?

"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辽史·仪卫志·舆服》载:"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少数民族政权开始明确用"汉服"指汉民族服饰。

"汉服"是指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服饰的称呼,近些年来,大家提倡穿汉民族传统服饰,形成汉服热、汉服运动,"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称呼是被普遍使用。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一个完备的体系,数千年中一直保存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其基本特点是上衣下裳、交领右枉、系带隐扣、宽袖博带、束发带冠。从功能上来讲,有礼服、常服、戎装等;

从形制上讲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糯裙"制等,又因其形制多种多样,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款式,所以种类多样。今天的汉服热活动中,爱好者们主要穿的是直祸、曲祸深衣、橘裙等,在祭的场合也穿玄端,取消、淡化等级制度和朝代的印记,强调汉服形制的基本特点,注重汉服作为传统的文化符号的含义。

从中国服饰形制的变迁看服饰的话语服饰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最直接呈现的文化符号,然而服饰的变迁却并非主要因服饰本身,而是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即政治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服饰形制的变化表现了服饰的话语的转向。

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服饰,汉服这种独特的服装款式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汉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

"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

最早倡导"汉服复兴"的时间远比人们想象要早,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是近代中倡导汉服第一人,他1914年给妻子的家书中说道,十年前流亡日本期间改和服做衣而标"汉"字;民国后,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张大千先生也身着汉服四处游历欧洲,这是个人对汉服文化符号的认同与提倡。

在官方,袁世凯任总统期间,祭天、祭孔也都是依照汉服衣制,不过未被时代所接纳。汉服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11月,郑州市民王乐天身穿深衣汉服进行的街头展示。新加坡《联合早报》率先做了报道,多家媒体转载,这被汉服爱好者视为现代汉服运动的开端。随后"汉服热""汉服运动"逐渐兴起,汉服爱好者将其作为"华夏文化复兴"的标志。

2007年两会期间,有委员叶宏明提出建议将"汉服"当作一国之服,也有人大代表提议将现在的西式学位服改为汉服样式,这是汉服的议题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中出现。

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关于中国队员入场式礼服的讨论中,汉服爱好者提议采用汉服"深衣",支持者与反对者讨论热烈,使"汉服运动"形成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公众对汉服的认知与态度仍不一致。大部分人将汉服认作"和服"、"韩服",2004年8位穿汉服的年轻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被认为是"寿衣上街"。

即使有知道这是中国古代服装,但对日常生活中穿着打扮,依然感觉不可理解,认为无法接受。这些盲目的群众把中国文化的象征和苗头肆意扼杀,将汉服慢慢扩大的势头强行湮灭,把汉服锁在“奇装异服”的小众圈子里,这种普通群众刻意的“小众化”、“不宽容”也是阻碍复习汉服的一大因素。

在"复兴汉服"过程中,要使汉服更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使其并将其作为公众所认可的代表中华民族服饰形象和中华民族服饰精神的服装形制代代传承,但是"复兴汉服"所注重的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如果"汉服复兴"只是单纯复制古人服饰的话,"汉服"所承担的"汉朝的服制、礼制的精华、各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的传承,终将是一纸空话。

关于"汉服热"现象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服圈"水涨船高已经从小众迈向大众,变成家喻户晓的存在,但其大部分受众仍为年轻人,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复兴汉服的伟大志向,也能看到许多不理智不提倡的行为,特别是过于注重版型样式、产地品牌,而忽略了文化传承的本质这种情况,几乎屡见不鲜。

甚至出现你的汉服是山寨的,我的汉服是正版的就高人一等的思想,对同类型的汉服喜好人群盲目拥护,对别类型汉服喜好群党同伐异,将汉服文化“饭圈化”,符号化。对中国汉服背后的文化弃之不理,甚至为了追求好看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汉服”组合搭配竟也打着保护汉服的旗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汉服不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是成为商家谋利的手段,就会衍生出许许多多遭旁人诟病的不友好行为。

汉服作为普罗大众眼中的"奇装异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相当一部分路人看来,走在街上身穿汉服的人们说"标新立异"是"哗众取宠"。所以我们在复兴汉服的道路上不宜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的将汉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急于求成的给旁人灌输汉服的意义,或者大力强调版型服制的正统不过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罢了,不但会拉低旁人对汉服的好感,还会使人们对穿汉服的这个群体产生误解。

说到底汉服复兴是复兴中华传统服饰的一部分,不该成为小众文化炫耀的资本,汉服固然魅力十足美丽大方,但旁观者认为汉服复杂难懂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代表旁观者就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理解汉服的资格,而穿上汉服也不代表就拥有了汉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很多人只是为了紧跟潮流,拥有汉服仿佛拥有了与其他人不同的底气,陷在自己狭隘的认知中,这都是不可取的。

汉服复兴与民族文化的推广需要爱好者的民族理性,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文化冲突。关于汉服发展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记住自己的传统文化才是最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东西,复兴汉服更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尊重汉服,理解汉服。我们必须要相信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应是一种象征、一种时尚和一种骄傲。在"复兴汉服"过程中,要使汉服更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汉服运动那年开始的?

中国现代汉服运动从2003年开始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

这两件事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

相关文章

现代汉服运动(现代汉服运动的开端是哪一年)

现代汉服运动(现代汉服运动的开端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复兴”有何意义?穿它上街,算不算文化内涵的体现? 2、汉服运动中第一个着汉服上街的是谁?2.当代汉服运动兴起于哪一年 3、汉服运动时间线 4、汉服运动那年开始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